Adsense Top

Thursday 26 May 2016

我国第一帆船手古伟健 乘风破浪

在海上,他迎风破浪,不畏挑战。他将航行比作生命,前方充满未知数,是挑战?是惊喜?他说,勇敢迎上,便能破浪而出。逾20年坚持,从小风帆手到大帆船舵手,他前进的同时,也将马来西亚带向国际舞台,给国人脸上增光。他是,我国第一帆船手古伟健(Jeremy Koo)。
第一次与风帆接触,古伟健还是个9岁的青涩少年。那天,父亲带着他到船展,原意是要买一艘渔艇,好在周末假日时全家出海钓鱼。父亲万万没想过,原来那次是来给儿子买个光明未来。
在船展上,小伟健被一群正在扬帆的少年吸引住了。少年们各自扬起帆,航行在风浪间,你追我逐。那是他第一次如此靠近观看帆船运动,他当时想:他们年纪跟我相当,可是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很酷!当下,他被风帆的魅力迷住了。
那是“一见钟情”!爱上帆船,古伟健毅然抛弃了研习多年的跆拳道。问为什么?他答得轻松:“当时心里就是喜欢,帆船运动让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独立,我掌帆,我做主!”
古伟健把航驶帆船比作开车。学会开车以后才能体会操控驾驶盘的快感,航行帆船也一样,在茫茫海上掌帆,方向就在你手中。他说:“虽然感觉类似,但在海上航船还是比在马路上开车更棒,感觉更畅快!”
我国帆船好手古伟健。


未是时候
当年那个渴望长大、渴望独立、渴望做主的小伟健,今已长大成人。
33岁,在帆船世界里,是步入垂暮的老将。若在国外,这把年纪的选手大都退居幕后,当教练或经理,或退休上岸去了。
而古伟健的选择却刚好相反,在迈入30大关之际,他决定从香港返马,专注于职业帆船项目。此后,他更不断在世界赛中大放异彩,状态越战越勇。今年6月,古伟健闯入世界排名40强,名列32,也是他职业生涯至今最高排名。
他说,国外如欧美和中国,他们的选手从很小年纪便接触帆船运动,他们的职业生涯自然也比我们开始得更早,年纪轻轻已登上世界排名前列。我国帆船运动选手在起跑点就输给外国选手一大截。
“已比别人迟开始,就没有理由比别人早退出。”
古伟健表示虽已“高龄”但目前自己状态很好,还不是停下来的时候。他也意味到若不趁现在全力冲刺,再也等不到最佳时机,毕尽时间对一个33岁的老将而言是买少见少。
在帆船赛中,每队有5名成员(全女队可有6名成员),每个成员担当不同角色。



黄金机会
回归大马前,古伟健一直长驻香港发展。自国家风帆队退役后,他曾有一段茫然时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往哪儿走。因为喜欢帆船,他去学造艇。就在学习造船的日子里,他巧遇一名从香港来的艇主兼帆船运动爱好者,也是他后来在香港的雇主。
当时,这名香港人对他开出丰厚条件,邀请古伟健到香港加入他的帆船赛队伍,也让古伟健负责打理他的游艇。看港片看得多,知道香港帆船运动非常发达,尤其上流社会更以拥有游艇为乐,闲来无事便邀好友“游船河”。游艇那么多,由谁打理?“游船河”由谁开船?都需要像古伟健这样的职业水手。
那次际遇,套古伟健的话,是黄金机会。他一直希望能出国看别人怎么搞帆船运动,又能用兴趣养生活,这买卖,他做定了!不假思索,他回家简单打包后飞香港,这一去便数年。后来,较古伟健年幼3岁,同是帆船选手的妹妹Tiffany也步他后尘,两兄妹在香港打天下。
在香港的日子里,古伟健坦言收获良多,从风帆赛成功进阶到帆船赛。但古伟健仍觉得心里缺了一块,埋藏在心底深处的梦想终未没现实侵蚀,那是成立一支达国际水准的马来西亚职业帆船赛队伍。
“为我,也为我国帆船运动发展,我要回来。”
2006年,古伟健回来了。
更有信心
回来后,古伟健召集了6名成员,包括他和妹妹Tiffany。成立这支队伍,是冲着我国年度大型帆船赛Liga Layar Malaysia而来。那一次,为了搞绰头,队长兼舵手(Skipper)由队里唯一的女生,Tiffany担当。
“2006年成立队伍后,我们在各项比赛中也有不错的成绩,站上了世界舞台,遇到很多世界级好手。
“现实是残酷的,虽然我们获得朋友资助、一些公司赞助,但为了生活,我们也没有办法很好地维持这个队伍,我必须回去香港工作,其他队友也忙各自工作,有整整1年这支队伍是冻结的。”
不成功便成仁
古伟健决定完全放下了香港的工作,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再次回马组织队伍。这次,他决定以自己的名义为队伍挂帅,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Khoo Racing Team(KRT),那也是我国第一支独立职业帆船赛队伍。那是2009年的事情。
“没人搞独立队伍,是因为难啊!”他表示,资金是最大问题。“这里不像外国,帆船运动获得多方赞助,我们的帆船选手不工作就没钱参赛了。”除了他,其他队员都是业余选手。
大马的职业帆船赛队伍本来就不多,扣除政府部队如海军和由财力雄厚的俱乐部或协会所赞助的队伍,像KRT这种敢死独立队,只有他们及另一支在今年才成立的独立队伍。
因资金不足,选手们不仅得工作来养兴趣,选手们什么都得自己动手。队长古伟健,也兼职队伍经理和教练,还是打杂工人。也正因队友们各自忙工作,要配合时间集训不容易,团队默契总培不起来,让队长伤透脑筋!
古伟健坦言曾因经济困难,难以经营队伍而萌生放弃念头。其实期间,KRT也得到许多资助,但这些钱时有时缺,不足以长期经营一支职业队伍。
“我有自己的家庭,我不工作,把全部时间放在练习和比赛上,我也努力找钱,但是一次次遭到拒绝都是打击我的信心。”虽然挣扎,但他终究没放弃,他说:“每一次比赛的好成绩、每一次看见队伍突破极限,一次次给他坚持下去的勇气。”
森那美基金
2014年对古伟健来说绝对是好年,因为他终于能暂时告别“为钱烦的日子”。
KRT获得了森那美基金(Yayasan Sime Darby)拨款49万令吉赞助,为期一年。
“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可以不再为钱而荒废练习,我们可以更专注于比赛,提升团队的能力,全力冲向国际赛成绩和排名积分。”他希望在资金足够的情况下能挑战一级赛事,从中累积更高积分。
现在,KRT冠上了森那美基金之名,以SimeDarby Foundation-Koo Racing Team(SDF-KRT)出征。打了这支强心针,古伟健更有信心挑战未来一年内的赛事,不仅瞄准世界项大赛中航出好成绩,更立下了目标,向世界排名20强。
并不昂贵
古伟健的梦想除了打造一支世界级帆船赛队伍,也希望能帮助发展我国帆船运动。他认为国人鲜少接触帆船运动,是造成帆船运动无法在大马壮大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搞帆船是个昂贵的休闲活动,曾经的确是这样,但现在很多州政府也积极发展这项运动,设立俱乐部,也提供出租风帆服务,初学者不必购买风帆,不妨尝试。”
他说,我国在有地理环境的优势,是一个适合风帆和帆船运动的地方,即便不是参赛,也可作为一项很好的休闲活动。
“帆船运动不但锻炼身体,也训练脑袋,在比赛上更考验你的临场反应和战略思路,而且海上阴晴不定的天气挑战,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玩也能赚钱
曾经有人认为古伟健不务正业,每天只懂得帆船很奇怪,谁也没想过,却是“玩”养活了他。
古伟健表示,帆船手到哪儿都不怕失业,尤其在中国和香港有太多游艇主,很多艇主不会开船,他们需要的是会开船和有执照的水手。工作以外,国外许多帆船赛队伍也会外雇帆船选手,这些都是一面玩一面赚钱的好机会!
“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喜欢,世界各地都需要帆船手,老实告诉你,待遇不错。”
他希望能栽培更多大马帆船手,不仅代表大马参加世界赛,也是为打造帆船业服务生意打下奠基。
古伟健认为,要在世界各地帆船界吃得开,帆船选手必须精通所有职务和角色的工作,以便任何队伍欠缺任何角色时,你都能补上。一个帆船手除了要累积丰富的航海经验,还须考取世界公认的艇驶执照,也能以航船为生。
★成为帆船选手,须具备什么条件?
条件只有一个———会游泳!
这是为个人安全起见。海上挑战多,意外随时发生,不能排除选手掉水或翻船的事故发生可能,因此,要做帆船选手,先学会游泳哦!
★成为帆船选手,有年龄限制吗?
一些比赛有年龄限制,而公开赛一般没有年龄限制。但若立志成为职业选手,那越早开始,越占优势。


关于古伟健
职业:帆船选手,担当舵手/队长
年龄:33岁
曾参与多项国内及国际赛事,成就包括:
●2010至2013年度马来西亚Monsoon Cup排名第12
●2012年度第2阶段Malaysian Match Racing锦标赛排名第1
●2012年度第1阶段Malaysian Match Racing锦标赛排名第1
●第32届美国杯
SDF-KRT
全称为Sime Darby Foundation-Koo Racing Team,是一支有大马帆船赛热爱者组成的队伍,成员:
●Jeremy Koo(舵手/队长)、
●Tiffany Koo(舵手)、
●Looi Sing Yew(帆平舱工及钳工)、
●Tiger(帆平舱工及钳工)、
●Ong Khong Shing(头浆手)、
●Saifullah(头浆手)、
●Hakimi(帆平舱工)、
●Fauzi Mustaffa(主帆平舱工)
报道: 周季鋺 摄影: 黄志强 

Tuesday 24 May 2016

安顺造船业

下霹雳2020年发展大蓝图

安顺市议会主席依布拉欣强调,在下霹雳2020年发展大蓝图计划内,政府决意把安顺打造为造船业、渔业、农业及旅游业重镇,刺激安顺及下霹雳区经济发展。

下霹雳处于发展上述领域极佳的地理环境。这里沿海地区拥有8座华人渔村,其中半港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深海渔港,继而为渔业及造船业提供非常优质的发展潜能。


江顺进:圈定各行业地点 重新规划发展重地
市议员江顺进向《南洋商报》指出,发展蓝图内容涵盖极广,在打造造船、渔业、农业及旅游业重镇方面,皆有在各适合地区作出一些规划的工作。
比如说,造船业方面,我们把一些靠河或靠海并有适合巨型船只航行水道的地区,规划为造船商业中心;再由政府提供完善的基设及融资,供业主大展拳脚。同样的,也规划农业及渔业发展重点地区。
下霹雳某渔村内已规划为养蚶场中心,把养蚶业者集中在一起,进一步促进发展。


西海岸大道计划

下霹雳县将在西海岸大道计划催化下,在未来3年内崛起成为霹雳州另一个以渔业、农业与造船业为主的蓬勃经济发展荟萃。
下霹占地利人和 造船业将强势起飞
下霹雳占地利人和,沿海的造船业将在2020年之前强势起飞。
占比里说,将在当地异军突起的船坞,将从事各类船只的建造工程,包括建造木船、铁船甚至大型的铝制船只。
初步鉴定建设船坞
“州政府已在适当的沿海地点初步鉴定建设船坞。”
大臣把背后支柱归功于西海岸大道计划,这个又称为西海岸走廊的海滨大道,势将催化下霹雳的各行业。

孟加拉斥资2.7千万 霹州打造海洋研究轮船


孟加拉国斥资860万美元(约2750万令吉)通过我国渔业局的合作与协助,与霹雳州安顺海洋资源有限公司合约,打造一艘可作深海渔业研究与调查的巨型轮船。
孟国部长率员巡视
长37.8公尺、阔9.2公尺、深4.6公尺及重400公吨,可运载28名研究员及船员的轮船,是于2013年6月29日双方签署合约后开始建造,预计可在2年内,或2015年6月25日建竣,并移交给孟加拉。
孟加拉国渔业部长纳拉雍,2014年率领该国国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米苏卡、渔业部发展项目主任安华鲁及多名官员,越洋前来安顺国际著名造船厂海洋资源有限公司,巡视该艘建造中的轮船。
纳拉雍过后在记者会说,该国拥有200到300海里辽阔的海域,政府刻在全力发展海洋资源工业,除渔业外,也加强发掘矿物及原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因此需要打造更多的船只,作为海洋资源研究与调查的工作。
他指出,该艘由安顺海洋资源有限公司合约建造的轮船,是该国在国外订造的轮船之一,不排除会继续在这里建造第二艘,甚至更多的船只。
在上船巡视轮船后,首次踏足大马的纳拉雍满意已完成工程的进度。
他感谢马来西亚政府,通过渔业局给予该国的协助,并强调孟加拉与大马两国之间的良好友好关系,两国不时都在各领域加强持续性的合作关系。.
纳拉雍(左五)巡视轮船后,对工程进度深感满意,在建造中的轮船前与萧光涛(右八)握手言好。



跨国订造轮船 2015年3月建竣
海洋资源有限公司经理萧光涛指出,这艘跨国订造的轮船,可在比合约届满前3个月,或2015年3月间建竣后,移交给孟加拉国。
董事经理朱长寿表示,耗资860万美元或逾2750万令吉打造的该艘轮船,除船身及设备外,在渔业局的协助下,所有船内的装备,包括用以海洋资源研究的仪器和设备,全由公司一手包办。
换言之,轮船建竣后即可启航在海上进行研究及调查工作。


造船业迎接变化
受访者:黎志贞、陈先生
文 / 图: 晨砚、伍文康、 游惠凌、李可欣 (文桥传播中心文字部提供) 
霹雳河下游水浅、蜿蜒曲折,其中蕴含丰富河/海产。河水流经安顺,带动渔业蓬勃发展。曾几何时,这里以制造C牌渔船著名。
芭尾造船厂东主之一,黎志贞指出,安顺如今只剩不到3间造船厂。我们到访时,他正与3名工人造着约80尺大小的渔船,估计耗时3至4个月完成。这种大型渔船一般出海两周才回港。
他说,渔船采用Chengal(蚁木)制造,产自彭亨州。此木韧性佳适合造船身,且不易腐烂和发霉,色泽也美,船只寿命可长达20到30年。由于特性佳,屋业和家私业也青睐此木,现在每吨Chengal木售价逾万令吉。单是空船壳,价值至少40万令吉。船底的肋骨有助于减低水压和涟漪所导致的摇晃,稳定船身。造船头和骨架时稍有难度,要分外注意,稍有不对就即刻改正。
他补充说,年轻人无意接手是因素之一,低工资且须庞大劳动量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行列,其厂内工人便是外籍劳工为主。
国威船厂于四十多年前开始使用电器辅助工作。


多方挑战面临收盘
自渔业法令新规定出台,造船业和渔民执照愈发困难申请。船主必须报废旧船方能购置新船,业者生意自然大受影响。许多渔民不胜负荷高昂新船费,惟有选择维修船只;此外,渔民面对种种作业困难,且生计无保障而转行。
这些情况打击造船业者,如今,一年渔船订单不过两三艘,加上维修船只,收入尚可糊口。惟时代变迁,业者遭遇多方挑战,致使传统手工造船业不得不面临收盘境况。
半港国威船厂雇工陈先生已有四十多年造船经验,兴盛时期,他们每周平均工作6.5天,现在生意不如从前,只做5天工了。他说,目前几乎是外劳和60-70岁的老手在造船了,“这一行非常辛苦劳累,但为了养家,惟有做下去。”
每听闻造船业无青年接班而面临收盘,这里有两名青年留守故乡,加入这行业。他们表示,早前造船工资还不错,且是一门手艺。此外,亲人的工作若与船只有关,比如引擎,这也间接影响年轻人是否涉足造船业。安顺半港尚有一间手工造船厂和3间修船厂,以修造B、C、C2型船居多。
A和B型船逐渐淘汰使用,以避免收网时一并捕抓到鱼苗。
随着时代迈进,造船业也迎接一些变化。四十多年前,他们开始使用电器辅助工作;从前船头是尖型,后来出现圆型,纯属美观。据悉,半岛有四处著名的造船业,即:吉打、霹雳、关丹和柔佛,其中以安顺最兴盛。




Friday 20 May 2016

打水战(系列2):雨水污水混为一“渠” 废水难循环

沟渠的真正功能,其实是用于排走雨水,污水的去向,是排污管。我们从小到大认识的沟渠,却是肮脏的排雨兼排污渠道。
哗啦啦的雨水,可收集循环使用的雨水,却和污水混为一“渠”,一起流向河川,流向大海。排污系统从规划之始,就已错漏,而后一错再错,时至今日,回头太难,难在投资意愿,更难在民间意愿。
马大环境工程学士兼公共政策硕士龚子翔以排水系统为切入点,逐步分析水源污染以致水供短缺的循环关系,继而探讨如何改善现有的净水技术和用水态度,多元化水供选择,以便更好地应对因人口增加而日趋严重的缺水危机。
现有的排水系统和技术主要有两种———沟渠排水和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方面,又有合流制废水处理系统(Combine Sewer System)以及分流制废水处理系统(Separate Sewer System)。
“合流制废水处理系统指的是雨水的流向,以及其他的废水(厕所、洗手、洗衣等一般家庭废水),都采用同一个排水渠道疏导,一律排向河流。”

我国雨量多,必须采用分流制处理系统,否则水量太大,以我国的滤水站设计和科技水平,将不胜负荷。









分流制处理系统
“分流式废水处理系统也是将雨水和废水导向同一个方向,不过是通过地下废水道,导向‘废水治疗中心’(treatment centre)集合治疗,即将这些未经和使用过的中水(graywater),重新过滤、净化、再循环使用的‘再生水’或‘新生水’。美国、日本和欧洲等雨量有限的先进国家,都是以这类方式处理废水。”
但是,处于赤道热带雨林的我国,雨量却比上述国家来得多,不能将雨水和废水集中处理,所以必须采用分流制处理系统,否则水量太大,以我国的滤水站设计和科技水平,将不胜负荷。
其他同样有庞大雨量的国家,也都采用分流式排水系统,将水导向河流。
“排水系统的过程一般都是大同小异,即雨水排向沟渠,沟渠排向河流,河流排向大海。不同的是,其他同样采用分流式排水系统的国家,不是将雨水导向河流,而是流向治疗水区,循环使用,我国却是一并处理。”
他进一步解释:“洗碗、洗衣、洗手、沐浴等废水,理应排向废水处理,亦即化粪池或滤水池,但我国的化粪池却只是负责过滤厕所废水,其余废水则直接排向沟渠流向河。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河流污染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换言之,国人间接被迫成为污染水源的“凶手”。
政策缺漏
追溯问题的源头,回到政策上的缺漏。
现有的水资源政策,只有水供法令,没有废水法令。但在2006年之前,我国其实曾经实施“1993年废水处理法令”,规定污水不能直接排到沟渠或河流,而是必须导向治疗中心。
2006年水务由国家水源服务委员会(SPAN)接管水供事务后,上述法令就改由“2006水务法令”取代。有关废水处理的条例,仅在各州的水供法令和地方政府法令内提及,不过效用不比全国统一使用的废水处理法令,甚至形同虚设,毫无执行力,水源污染也迅速严重。
龚子翔强调,沟渠不应该是肮脏的,其角色和功能是输送雨水,但在我国的沟渠却是肮脏不堪,尤其商业区和工业区的“污染物渠道”,住宅区则垃圾充塞。这是因为马来西亚人仍停留在能省则省的传统思维,沟渠是最直接方便而省钱的方式。
灰色地带缺乏协调
另外,沟渠、化粪池、滤水站、河流,各属不同的行政管理单位,沟渠属水利及灌溉局权限,私营化的化粪池及水供责在能源、绿色科技及水务部,河流则属天然资源与环境部,充斥灰色地带,严重缺乏协调。
“其次是说巴刹的污水、家庭洗地、洗碗、洗衣等含有化学清洁剂的污水,也都排到沟渠;再来就是现有化粪池的过滤技术是早期的水平,滤水绩效有限,即使经过化粪池再排向河流,污染程度依然越来越高。”
他以“臭名昭彰”的巴生河为例:“每秒流量有15立方米,但大约但分之一是来自家庭和化粪池所排废水,还有商业和工业污水(合法及非法)……试问要如何滤化河流水质?”
整顿排水系统寄望新发展
不符时宜、规划缺漏的排水系统,是一项棘手难题。
从处理生水到水供管理,都需要彻底整顿,那是一场翻天覆地、资金庞大、影响层面极广的浩大工程。
从政府到私营公司到人民,举凡涉及庞大的投资金额,就直接打退堂鼓。遑论一般民众缺乏相关层面的了解,关心焦点仅停留在水费是否涨价、有无水供可用、水质(看起来)是否干净。
马大环境工程博士黄志源指出,只有国民意识理性而成熟,加上政府的管理和执行,多方面达致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首先要整顿的排水系统,其涉及层面和资本就让人难以想象。单单要将现有的排水渠道,从沟渠改换成输送到英达利水的排污管处理,就是一项极其重大的改革工程。
若要执行,人民就需付出庞大的费用。”
现实情况难再回头
“这是因为现有的排水管都埋在地底下,若有人在有关地点居住,试问谁愿意花钱去进行这样的‘公共改革’?
肯定没有人愿意,而且将之视为麻烦而浪费钱的事。”
既有的发展模式和排水系统不可能说换就换,现实情况也难再回头,唯一能够寄望的就是未来所有的新兴发展计划,重新规划,妥善执行,将旧系统的弱点和弊病,导回正轨,至少要有“不能接受沟渠排污水这种排水设计”
的新思维。
龚子翔补充,实际上管理当局已在沟渠置放一种隔离油脂的设备,将家庭煮食和洗涤所排除的油脂隔离掉,避免流到沟渠和排水道,但隔离器仅有隔离作用,没有过滤污水的作用,因此排向沟渠和排水道的水依然含有很高的氨气。
环境变化水供短缺
地球越来越拥挤,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事实。人民纳闷,常年有雨的我国为何频频制水?“雨水没有落在集水区”的说法,是嗤之以鼻的“官腔”,水利工程究竟何在?
龚子翔和黄志源异口同声“那并不是官腔,确实是环境变化对处于上游的集水区造成影响,只是人们因为不了解而误解。”
一般民众看不到的是,环境变化导致我国降雨量逐年减少,用水量却大幅增加,水源污染加重滤水成本,水供短缺是迟早的事。
黄志源指出,城市下游的水大多污染,因此只能依赖上游的水源,亦即水坝(集水区),但在最近几年,尤其今年初,水坝水位数度下降至危险水平,面临干涸危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气候变化,造成雨量的分布形式改变。
“举例,以前1个月里头有15天下雨,今年一个月的可能只有11天下雨,雨量减少,水坝的水自然跟着减少。当水位下降,污染物积淀,污染指数高,滤水站也所承受的负荷也跟着大增,也因此导致滤水不足。”
善用水利工程
针对官员和水供公司“长话短说”的解释———雨水没有下在集水区,他坦言“的确是其中一个因素”。
“水坝处于上游,若雨水只是分布在下游,或是上游的雨量不够,水坝的储水量和用水量完全不成正比,就会造成水供短缺。”
人们以为应善用水利工程改变现状,不是被动地“等雨落下”,却没有深入探究其他原因。下游的雨量再多,却因为高度污染而无法使用或生产净水,而水利工程也不是想象般容易。
“新加坡河流治疗计划成功,水源干净,因此上下游的水源都能用于生产净水,但我国的水源污染程度太高,超过一半的河流处于第3和第4等级的污染,接近更是第5等级,亦即死河。”
减少浪费净水
两人坦言,政府和水供公司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增加效益水(revenuewater),减少漏水、用水浪费及水管破裂而造成的净水浪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的无效益高达36%,居冠的雪兰莪州,无效益水始终维持在32%至34%,居高难下。
原理和策略皆有,但政府和水务机构往往基于政治和经济因素,甚少从长远利益着手,而是倾向增加供应,满足需求。
政府不停兴建水坝,最新一项是在彭亨州斥资90亿令吉的水供提升工程。
更甚的是,政府为了增加水供而不惜开发地下水,指示相关部门勘察更多地下水源以应付需求,此举犹如先用未来钱,将最后的救命之泉,提前消耗。
长治久安之道
根据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门于2012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我国估计存有总值达7.5兆令吉的5万亿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此外,为了增加国家粮食供应,政府也通过第十大马计划拨出5亿4430万令吉,供2011年至2015年农业水供发展。
这种一味增加供应的做法,弊端渐现。建坝工程具有破坏生态的负面影响,气候将持续恶化,城市人口仍会大幅增加,全面性的治水方案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比如排水系统的改革、人民的用水态度改变、减少无效益谁、管理河流素质保护水源等等。
两人认为,我国若依然维持现状,采用现有的排水系统规划,下游地区的雨水还是和污水混合排走,水荒势必越来越频密,水供危机也将越来越严峻。
事实上,过去多年政府并非毫无作为。早在2009年,政府就已规定新发展建设必须安装集雨系统;2012年指示大马国民水利研究机构(NAHRIM)研究将雨水变成食水,并将在国家公园收集到的雨水转换成的食水,命名为热带森林俱乐部水(Tropical Forest Club Juice)据龚子翔和黄志源所知,一些国家已开始销售可食用雨水。
政府在年前郑重推介的“2010年至20150年国家水源政策”(DSAN),也以“重新研究国家水源未来方向,确保国家经济发展领域的水供充足”为重点。
报道: 陈绛雪 摄影: 姚春显、南洋商报资料室 

Monday 16 May 2016

打水战(系列1):缺水危机日益迫近

2014年,雪州水供几番告急,制水情况较之过去,频密而漫长。轮流配水制度虽能稍缓居民扑水窘境,缺水危机却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一边水灾一边缺水,我们的水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水供问题悬而难决,节约意识始终低落,人们似乎还懵懵懂懂,恍若未觉。未来水荒亦非危言耸听,一场水战,正悄然掩至……

水是生命,正因过度汲取而加速萎缩和衰竭,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城市地区尤为严重,但人们似乎还看不到干涸的未来。

雨季降临的9月,人们的视线换上水城泽国的画面,多少人还记得过去几个月的干旱和制水之苦?还保有水供短缺的危机逐年严重的警惕?



短缺主因有4

全国水供需求最高的雪隆地区,水坝水位数度降至危险水平,甚至要从湖泊抽水暂缓燃眉之急,减少受水供影响的范围和层面,还有700多个发展项目因此而停滞。

常年有雨的我国,何以年年缺水、制水、配水、扑水?一边干旱一边水患的极端,又是什么征兆?追溯源头。水供短缺的原因主要有4:—1.→环境变化(雨量减少)
2.→水源污染(亦即河流)
3.→排水系统(规划欠佳)
4.→用水态度(浪费成性)

其中,环境变化是全球共同的忧患,必须靠大层面动作和各国合作,其余3项却是长年累月“自食其果”所致,其中又以商业、工业和农业三大领域,是责任最大的 3大祸首,政府在这方面无疑是最重要的角色;家庭污水也开始成为问题,虽然个人力量所能彰显的绩效虽然有限,但若自省自觉,凝聚力量,还是能起到不小的作 用。


  • 马大环境工程博士黄志源。

欠缺认知和技术

我国绝大部分民众的关心焦点,仍停留在“水费别涨”和“水供不断”的思维,对于水资源危机,始终欠缺关注。马来西亚人最大的通病就是欠缺行动的认知和技术。最简单的情况就是人们知道沟渠不是垃圾场,但还是不断将垃圾倒入沟渠。

全世界的水资源确实面对危机,我国亦无法幸免,但更严重的是,大多数人依然懵懵懂懂,直到水荒报到,才陷入“水供焦虑症”。

水资源危机已近在咫尺,面对问题的首要关键是改变思维,不应再将水供视为政府的单方面责任,你我都是祸首,也都责无旁贷。


  • 马大环境工程学士兼公共政策硕士龚子翔。

湖泊引水掀争议

话说湖泊引水所引发的争议。水供短缺时期,湖泊水体在绿肺匮乏的城市地区扮演重要角色,不仅仅具有美化环境和提高房产经济等表面功能,也是可用的后备水源。

“湖泊引水”会引起争议并非没有理由。我国湖泊水质恶化越来越普遍,在引用湖水作为后备水供之前,首先必须解决3大关键问题:→什么原因造成湖泊水变成黄色?

→有关湖泊泥沙的积填率,未来是否需要或如何监控泥沙积淀的管理?

→哪些管理策略可以采用,以改善湖泊生态与美化质量?

马大环境工程博士黄志源及公共政策硕士龚子翔皆认为,全球现有的净水生产科技,足以实现引用湖泊水作为水供替代方案的技术,主要在于政府和水供公司的投资意愿及新生水(再循环水)水平。

有关湖泊引水的研究,主要从检测湖水的水文学(hydrogy)、化学和生物学三大科学方面着手,我国境内有不少小型湖泊和人工湖,国立大学、私人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都有可动用的人力。

湖泊引水在东南亚区域尚属新概念,不只是我国的学术机构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这方面的研究和专家,即使是热带国家的小型湖泊,也没有多少研究员投入其中。

据知,早前英国诺丁汉大马分校科学及工程学院生,展开湖泊永续管理计划,从中研究水资源的发展导向,研究范围包括检测湖水的流动是否充斥悬浮沉积物或污染物、观察降雨的时机和力度是否影响湖水水质、湖中的有机体是如何建立食物链等等。

不过,湖泊引水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永续性,都有待长时间的研究,水源污染及水供危机迫在眉睫的 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专注等待争论和研究结果。当务之急是如何在加速的气候变化环境之下,面对非比寻常的干旱和水供短缺,在未开发新的水资源之前,认真面对 问题根源,致力于减少污染和保存有限的净水。

  • 马来西亚绿蓝环保协会主席王润源博士。


掘深坑埋垃圾 污染地下水源

环保这回事,环环相扣,息息相关。

总以为,水供短缺,还有地下水可供未来开发。实际上,犹如储备金角色的地下水,早已被玷污。污染的源头,是土埋垃圾场。于是,源头又回到垃圾制造者的身上———人———你、我、他。

马来西亚绿蓝环保协会主席王润源博士指出,我国垃圾增加率平均每年约3%,根据固体废物管理单 位2013年的报告,国人每日制造多达3万3000吨的垃圾,但回收率只有11%,其余则送到全国176个垃圾土埋场处理,其中只有8个垃圾土埋场设有卫 生操作系统,其余都是不符合标准的规划和作业。

专研废料处理的马大环境工程博士黄志源进一步指出,大部分的垃圾土埋场,都是在国家独立之后,地方政府为处理垃圾而采用的短期方式,即圈定一块没有开发的公共地段,掘深坑,埋垃圾。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地方政府仅以最省钱、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处理垃圾。这些仓促设立的垃圾土埋场,完全没有建设防污隔离层,垃圾污水加上雨水渗透,穿过垃圾堆积的隙缝,再渗入地底,久而久之污染地下水源。

“2011年士毛月滤水站故障,导致雪州百万用户受影响,就是因为附近的垃圾土埋场防堤崩裂,垃圾渣流入双溪肯邦原(Sungai Kembangan),氨气过高,污染河流。那也是马来西亚其中一个污染者指数最高的土埋场。”

厨余乃污染排碳主因

我国对于垃圾处理不止远落于人后,而且严重迟到,当防污隔离技术、焚化炉和综合管理系统等废料处理方案都在不断发展和改进,我国的废料处理迟至2007年才进入转捩点。

“2007年,政府开始关注垃圾土埋场污染地下水源的问题,通过落实《固体废料管理与公共清洁法令》,规定垃圾土埋场必须做好防污隔离措施。”

“其实,人们每一天都在生产垃圾,按理说从国家独立之后的第二天,地方政府就要开始处理,不是等到1970年代,并且用最粗糙的方式,应付‘眼前问题’,完全没有长期处理方案。”

单单吉隆坡,目前每天就有2000吨固体废料在垃圾转运站处理后,送到全国最大的武吉达卡(Bukit Tagar)垃圾土埋场。

身兼废料管理顾问及绿蓝环保协会秘书的马大公共政策硕士龚子翔补充,有机废料(厨余)是造成垃圾土埋场污染和排碳的主要原因。

垃圾土埋场会产生污染度极高的甲烷(一种造成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强22倍),还有造成河流和地下水污染的垃圾场渗透液。

他说,资源回收其实只是综合废料管理的其中一部分,因为只有30%至40%的废料可以回收,占一半以上的有机废料和剩余废料需另外处理,循环使用。

根据他所掌握的资料,韩国已于2005年禁止垃圾土埋场接受有机废料,欧盟国家也有特定的垃圾 土埋场指令政策,减少垃圾土埋场的有机废料,一些不过因此实施垃圾土埋场税及提高垃圾费,藉此鼓励人们采用其他的处理方式,比如堆肥 (Composting)、厌氧化解法(Anaerobic Digestion)、机械生物处理(Mechanical-biological Treatment,MBT)及衍生废料燃料(Refuse-derived Fuel)等等。

“在英国,垃圾处理费从2004年的22英镑,提高到2010年的70英镑。”

能源战争之始 或成袭击目标

危机时代,人类要面对的战争,何其之多?正在疯狂杀戮的宗教战争,还有多国政治关系剑拔弩张、经济战争隐然未发、石油枯竭浮现能源战争……唯独没多多少人认真重视真正攸关生死的———水源战争。

官方说法,集水区雨量减少,下游地区雨水再多,水坝水位也不见反应。民间怨怼,水费一再调涨,水供公司却不见改善服务,断水情况更有逐年严重之势。更有甚者,阴谋论散播,质疑政治斗争挟持公共资源,水供公司更趁派水时机牟利。

水供之战,早已悄然掀开序幕。

美国联邦情报机构两年前已发出警示———发展中国家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加上干旱、洪水及缺少淡水等因素,水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导致全球动荡和战争的导火线;2022年之后甚至成为战争武器,或是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特别是在南亚、中东以及北非地区。

《美国水安全情报评估》指称,洪水、缺水及水质下降,加上贫困、社会关系紧张、领导力匮乏及政 府意愿等种种因素所引发的不稳定或动荡,都将导致许多国家陷入失控状态。比如水源上游的国家可能出于政治原因,限制下有国家用水,许多国家甚至可能利用内 部水源分配打击分离运动或反对派。

此外,恐怖分子和流氓国家极有可能将大坝或水库等与水有关的设施当做袭击目标。在烽火连天的中东以外,许多国家已开始忙着———打———水———战!
报道: 陈绛雪 摄影: 姚春显、南洋商报资料室
 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