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ense Top

Friday 20 May 2016

打水战(系列2):雨水污水混为一“渠” 废水难循环

沟渠的真正功能,其实是用于排走雨水,污水的去向,是排污管。我们从小到大认识的沟渠,却是肮脏的排雨兼排污渠道。
哗啦啦的雨水,可收集循环使用的雨水,却和污水混为一“渠”,一起流向河川,流向大海。排污系统从规划之始,就已错漏,而后一错再错,时至今日,回头太难,难在投资意愿,更难在民间意愿。
马大环境工程学士兼公共政策硕士龚子翔以排水系统为切入点,逐步分析水源污染以致水供短缺的循环关系,继而探讨如何改善现有的净水技术和用水态度,多元化水供选择,以便更好地应对因人口增加而日趋严重的缺水危机。
现有的排水系统和技术主要有两种———沟渠排水和污水处理,在污水处理方面,又有合流制废水处理系统(Combine Sewer System)以及分流制废水处理系统(Separate Sewer System)。
“合流制废水处理系统指的是雨水的流向,以及其他的废水(厕所、洗手、洗衣等一般家庭废水),都采用同一个排水渠道疏导,一律排向河流。”

我国雨量多,必须采用分流制处理系统,否则水量太大,以我国的滤水站设计和科技水平,将不胜负荷。









分流制处理系统
“分流式废水处理系统也是将雨水和废水导向同一个方向,不过是通过地下废水道,导向‘废水治疗中心’(treatment centre)集合治疗,即将这些未经和使用过的中水(graywater),重新过滤、净化、再循环使用的‘再生水’或‘新生水’。美国、日本和欧洲等雨量有限的先进国家,都是以这类方式处理废水。”
但是,处于赤道热带雨林的我国,雨量却比上述国家来得多,不能将雨水和废水集中处理,所以必须采用分流制处理系统,否则水量太大,以我国的滤水站设计和科技水平,将不胜负荷。
其他同样有庞大雨量的国家,也都采用分流式排水系统,将水导向河流。
“排水系统的过程一般都是大同小异,即雨水排向沟渠,沟渠排向河流,河流排向大海。不同的是,其他同样采用分流式排水系统的国家,不是将雨水导向河流,而是流向治疗水区,循环使用,我国却是一并处理。”
他进一步解释:“洗碗、洗衣、洗手、沐浴等废水,理应排向废水处理,亦即化粪池或滤水池,但我国的化粪池却只是负责过滤厕所废水,其余废水则直接排向沟渠流向河。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的河流污染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换言之,国人间接被迫成为污染水源的“凶手”。
政策缺漏
追溯问题的源头,回到政策上的缺漏。
现有的水资源政策,只有水供法令,没有废水法令。但在2006年之前,我国其实曾经实施“1993年废水处理法令”,规定污水不能直接排到沟渠或河流,而是必须导向治疗中心。
2006年水务由国家水源服务委员会(SPAN)接管水供事务后,上述法令就改由“2006水务法令”取代。有关废水处理的条例,仅在各州的水供法令和地方政府法令内提及,不过效用不比全国统一使用的废水处理法令,甚至形同虚设,毫无执行力,水源污染也迅速严重。
龚子翔强调,沟渠不应该是肮脏的,其角色和功能是输送雨水,但在我国的沟渠却是肮脏不堪,尤其商业区和工业区的“污染物渠道”,住宅区则垃圾充塞。这是因为马来西亚人仍停留在能省则省的传统思维,沟渠是最直接方便而省钱的方式。
灰色地带缺乏协调
另外,沟渠、化粪池、滤水站、河流,各属不同的行政管理单位,沟渠属水利及灌溉局权限,私营化的化粪池及水供责在能源、绿色科技及水务部,河流则属天然资源与环境部,充斥灰色地带,严重缺乏协调。
“其次是说巴刹的污水、家庭洗地、洗碗、洗衣等含有化学清洁剂的污水,也都排到沟渠;再来就是现有化粪池的过滤技术是早期的水平,滤水绩效有限,即使经过化粪池再排向河流,污染程度依然越来越高。”
他以“臭名昭彰”的巴生河为例:“每秒流量有15立方米,但大约但分之一是来自家庭和化粪池所排废水,还有商业和工业污水(合法及非法)……试问要如何滤化河流水质?”
整顿排水系统寄望新发展
不符时宜、规划缺漏的排水系统,是一项棘手难题。
从处理生水到水供管理,都需要彻底整顿,那是一场翻天覆地、资金庞大、影响层面极广的浩大工程。
从政府到私营公司到人民,举凡涉及庞大的投资金额,就直接打退堂鼓。遑论一般民众缺乏相关层面的了解,关心焦点仅停留在水费是否涨价、有无水供可用、水质(看起来)是否干净。
马大环境工程博士黄志源指出,只有国民意识理性而成熟,加上政府的管理和执行,多方面达致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首先要整顿的排水系统,其涉及层面和资本就让人难以想象。单单要将现有的排水渠道,从沟渠改换成输送到英达利水的排污管处理,就是一项极其重大的改革工程。
若要执行,人民就需付出庞大的费用。”
现实情况难再回头
“这是因为现有的排水管都埋在地底下,若有人在有关地点居住,试问谁愿意花钱去进行这样的‘公共改革’?
肯定没有人愿意,而且将之视为麻烦而浪费钱的事。”
既有的发展模式和排水系统不可能说换就换,现实情况也难再回头,唯一能够寄望的就是未来所有的新兴发展计划,重新规划,妥善执行,将旧系统的弱点和弊病,导回正轨,至少要有“不能接受沟渠排污水这种排水设计”
的新思维。
龚子翔补充,实际上管理当局已在沟渠置放一种隔离油脂的设备,将家庭煮食和洗涤所排除的油脂隔离掉,避免流到沟渠和排水道,但隔离器仅有隔离作用,没有过滤污水的作用,因此排向沟渠和排水道的水依然含有很高的氨气。
环境变化水供短缺
地球越来越拥挤,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事实。人民纳闷,常年有雨的我国为何频频制水?“雨水没有落在集水区”的说法,是嗤之以鼻的“官腔”,水利工程究竟何在?
龚子翔和黄志源异口同声“那并不是官腔,确实是环境变化对处于上游的集水区造成影响,只是人们因为不了解而误解。”
一般民众看不到的是,环境变化导致我国降雨量逐年减少,用水量却大幅增加,水源污染加重滤水成本,水供短缺是迟早的事。
黄志源指出,城市下游的水大多污染,因此只能依赖上游的水源,亦即水坝(集水区),但在最近几年,尤其今年初,水坝水位数度下降至危险水平,面临干涸危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气候变化,造成雨量的分布形式改变。
“举例,以前1个月里头有15天下雨,今年一个月的可能只有11天下雨,雨量减少,水坝的水自然跟着减少。当水位下降,污染物积淀,污染指数高,滤水站也所承受的负荷也跟着大增,也因此导致滤水不足。”
善用水利工程
针对官员和水供公司“长话短说”的解释———雨水没有下在集水区,他坦言“的确是其中一个因素”。
“水坝处于上游,若雨水只是分布在下游,或是上游的雨量不够,水坝的储水量和用水量完全不成正比,就会造成水供短缺。”
人们以为应善用水利工程改变现状,不是被动地“等雨落下”,却没有深入探究其他原因。下游的雨量再多,却因为高度污染而无法使用或生产净水,而水利工程也不是想象般容易。
“新加坡河流治疗计划成功,水源干净,因此上下游的水源都能用于生产净水,但我国的水源污染程度太高,超过一半的河流处于第3和第4等级的污染,接近更是第5等级,亦即死河。”
减少浪费净水
两人坦言,政府和水供公司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增加效益水(revenuewater),减少漏水、用水浪费及水管破裂而造成的净水浪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的无效益高达36%,居冠的雪兰莪州,无效益水始终维持在32%至34%,居高难下。
原理和策略皆有,但政府和水务机构往往基于政治和经济因素,甚少从长远利益着手,而是倾向增加供应,满足需求。
政府不停兴建水坝,最新一项是在彭亨州斥资90亿令吉的水供提升工程。
更甚的是,政府为了增加水供而不惜开发地下水,指示相关部门勘察更多地下水源以应付需求,此举犹如先用未来钱,将最后的救命之泉,提前消耗。
长治久安之道
根据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门于2012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我国估计存有总值达7.5兆令吉的5万亿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此外,为了增加国家粮食供应,政府也通过第十大马计划拨出5亿4430万令吉,供2011年至2015年农业水供发展。
这种一味增加供应的做法,弊端渐现。建坝工程具有破坏生态的负面影响,气候将持续恶化,城市人口仍会大幅增加,全面性的治水方案才是长治久安之道,比如排水系统的改革、人民的用水态度改变、减少无效益谁、管理河流素质保护水源等等。
两人认为,我国若依然维持现状,采用现有的排水系统规划,下游地区的雨水还是和污水混合排走,水荒势必越来越频密,水供危机也将越来越严峻。
事实上,过去多年政府并非毫无作为。早在2009年,政府就已规定新发展建设必须安装集雨系统;2012年指示大马国民水利研究机构(NAHRIM)研究将雨水变成食水,并将在国家公园收集到的雨水转换成的食水,命名为热带森林俱乐部水(Tropical Forest Club Juice)据龚子翔和黄志源所知,一些国家已开始销售可食用雨水。
政府在年前郑重推介的“2010年至20150年国家水源政策”(DSAN),也以“重新研究国家水源未来方向,确保国家经济发展领域的水供充足”为重点。
报道: 陈绛雪 摄影: 姚春显、南洋商报资料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